我要留言收藏本网
我的位置:资讯动态/业界新闻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产业研究、杨老师-ACAIC、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
010-58851186
传 真:010-58851687
邮 箱:info@fxxh.org.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追思那些年为分析测试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2019/04/10来源:分析测试百科网阅读:4682 次

  作为分析测试行业的一员,我们不能忘了那些生前为我国分析测试行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专家、学者。借清明节之际,分析测试百科网带您回忆那些已经远离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回忆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汪猷

  1997年5月6日有机化学家、生物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汪猷逝世,享年86岁。

  汪猷是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生物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甾体化学、抗生素化学、碳水化合物、多肽和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的修饰和模拟、生物催化和烃类微生物氧化等领域有较深造诣。早期从事十四乙酰藏红素的全合成以及性激素、抗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等研究。系统研究了链霉素和金霉素的分离、提纯以及结构和合成化学。参与领导并直接参加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合作研究)。在淀粉化学方面,创制了新型血浆代用品。所建立的石油发酵研究组,当时在国际上居于前列,做出多项成果。参加并参与领导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全合成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合作研究)。参加和领导了天花粉蛋白化学结构和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模拟酶的研究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流动注射分析研究领域主要开创人 方肇伦

  2007年11月12日20时4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流动注射分析研究领域主要开创人方肇伦因心脏病突发,在沈阳逝世,享年73岁。

  他以非平衡溶液处理学术思想为指导,发展了流动注射分离与预浓集的理论与实验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复杂生物与环境试样无机痕量分析的试样处理效率及自动化程度,大幅度降低了试样及试剂消耗并提高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他在流动注射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显著地改善了后者的分析性能,将分析范围扩展到5-6数量级并显著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朱良漪

  2008年1月10日下午17时,朱良漪北京复兴医院去世,享年88岁。

  朱良漪是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专家,是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分析仪器行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60年代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计和气相色谱仪。80年代在组织领导我国重点工程30/60万千瓦发电站中,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成功的完成全厂总体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投入运行作出样板,为促进我国工业仪表产品的制造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子吸收分析行业著名专家 吴廷照

  2011年2月25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国原子吸收分析行业著名专家、我国第一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设计研制者吴廷照教授逝世,享年89岁。

  吴廷照堪称中国原子吸收第一人,他率先在中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实验室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研制成功第一套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装置、第一支原子吸收用空心阴极灯、第一支高性能空心阴极灯、第一支吴氏金属套玻璃高效雾化器(现已在国内原子吸收光谱仪上广泛使用)、使用率最广泛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器。他一生都奋斗在他所热爱的原子吸收光谱仪事业上,为中国的原子吸收光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平易近人,对科学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把科学技术毫无保留的传给了新人,它的足迹遍布中国所有原子吸收生产厂家,中国的原子吸收都有他留下的心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

  2011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大珩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

  王大珩建立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与王之江院士一起主持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的研制;建议设立863项目;参与了航天测试的研制工作,研制了跟踪经纬仪;关注计量研究工作,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的委员;关注中国的遥感工作,中国发射的一系列遥感卫星,是在王大珩的指导下进行的;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建议中国自制大飞机;建议中国设立光学工程专业;建议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建议科学院和工程院做国家的咨询工作;建议重视中国的人才培养;对中国的仪器仪表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 徐晓白

  2014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徐晓白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徐晓白早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材料、稀土高温化合物和某些铀化物制备等方面做出成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从事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硝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等)分析化学、污染化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徐晓白是中国环境化学学科的主要开创者,她从事科研半个世纪,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为国家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 陆婉珍

  2015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陆婉珍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陆婉珍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及石油化学的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她率先在我国开展了气相色谱用于油品分析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色谱测定汽油详细烃类组成的分析方法,80年代初开发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这是我国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995年以来,致力于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及应用,在我国首次建立近红外光谱实验室、研制成功在线分析仪,并在蒸汽裂解、催化重整和汽油调合等工业装置上得到了实际应用,为炼厂的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分析数据。陆婉珍授权专利31项,发表论文232篇,出版专著11部,并多次获得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奖励。

       中国药科大学、原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 盛龙生

  2015年12月23日1时50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药科大学原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盛龙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盛龙生长年从事质谱法及其联用技术的方法学和应用研究,包括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生物药物、合成药物及药物代谢和代谢组学中的应用研究,著有《药物分析》、《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生物质谱技术与方法》等专著,其中《药物分析》大型参考书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秀图书一等奖。

       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著名原子光谱学和光谱仪器专家 何华焜

  2015年12月23日,著名原子光谱学和光谱仪器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研究员,为原子光谱分析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长者何华焜,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何华焜60年代在广东省中心实验站(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的前身)组建原子光谱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的原子光谱研究团队之一,从此专情于此专业和学术一生,到七十多岁高龄仍密切关注国际上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对业内企业的研发进行指导,不断总结研发经验。何先生勤于笔耕,与行内专家合作出版多部专著。何华焜主持或指导的原子光谱仪器项目共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是塞曼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国内最早研究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

  2016年3月7日5时5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闵恩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闵恩泽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上世纪70-80年代,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多种催化剂制造工艺,使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相继领导开发ZRP分子筛、表面浓缩法b分子筛、镍钨加氢催化剂等新催化材料,使我国部分炼油催化剂技术实现领先。闵恩泽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他主持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磁稳定流化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突破。闵恩泽严谨、求实、奉献,始终把国家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他以知识报效国家,以创新奉献社会,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精神和品格,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 牛憨笨

  2016年7月4日15时30分,中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憨笨因病医治无效在深圳逝世,享年76岁。

  牛憨笨成功研制中国第一个得到重要应用的高速静电聚焦变象管;研制成功9种变象管和7种变像管相机,为中国地下核试验、激光核聚变、X光激光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诊断设备, 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和高科技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同时也使中国在变像管诊断技术领域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发展了动态电子光学理论,论文被英、美、俄、德、法、日等国的学者引用近百次。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 卢佩章

  2017年8月23日13时25分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卢佩章主要从事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建国初期,完成了“熔铁催化剂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及化工产品”项目。为开创中国色谱学科,开展了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理论、新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1956年“液态燃料的费一托合成研究(气相色谱应用于产品的分析)”获第一届中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为四个获奖者之一。六十年代,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七十年代,开展了高效液相色谱的研究,研究成功K-1型细内径高效液相色谱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荣获辽宁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八十年代以来,他领导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色谱专家系统理论、技术及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卢佩章荣获各种奖励20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奖(1989)和前苏联色谱学会的Zwett奖(1990)、美国传记研究所的“世界终身成就奖”(Worl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国际色谱最高奖GOLAY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 王业宁

  2019年2月22日18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1963年,王业宁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压电组合振子离频内耗仪。1974年,王业宁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声光调Q—YAG激光器。1989年,她在溶质元子和位错工作用的冷加工峰和沉淀峰的机理研究中,运用了耦合驰豫模型,解释了该峰反常大的激活能起因。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低频内耗的研究。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王业宁院士培养了近百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1993年被授予江苏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后记

  虽然这些为我国分析测试行业发展做出不朽贡献的前辈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奉献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越来越多地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做出努力,最终使中国迈入科技强国之列。


Copyright © 2012-2024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