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赋能医疗科技 ACAIC 2023 体外诊断仪器创新论坛精彩纷呈
2023/12/07阅读:697 次

  2023年11月28日至30日,第八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 2023)在浙江杭州·太虚湖假日酒店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和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承办,以及多家研究单位和仪器厂商共同协办。大会以“分析仪器创新进展、挑战及对策”为主题,邀请了500余位科技管理人员、院士、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者齐聚杭州,共同为我国分析仪器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11月30日, ACAIC 2023分论坛—体外诊断仪器创新论坛如期举行,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组织、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冠名赞助。此次论坛邀请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他们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医学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的更好结合注入了新的能量。

会议盛况

  此次论坛的主持人由来自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的田良飞教授担任。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田良飞研究员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 尹斌成教授

  尹斌成教授代叶邦策教授作题为“DNA 分子机器及诊疗应用”的报告。据尹斌成介绍,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已正式成立,助力更精进的科学研究。近来,团队致力于基于纳米金界面的DNA分子机器研究,设计出了具有界面限域效应的分子识别、高效信号转换及放大机制,并构建了具有传感记忆及信号增强功能的分子机器及网络交互系统,为细胞内疾病标志物的监测重编程细胞功能、细胞免疫治疗等提供新策略和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 余辉副教授

  余辉副教授士作题为“表面等离激元成像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他先介绍了表面等离激元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又总结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在单个体层面检测结合动力学基于单个体层面的多维度信息,并且实现了超灵敏的生物传感分析。最后,余辉副教授对自己团队的领导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并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科研创新。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 刘波教授

  刘波教授作题为“基于亲和肤的蛋白检测”的报告。现有蛋白检测的手段,主要基于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存在有交叉反应、需要附加信号分子、操作复杂、成本高、很难实现活细胞动态检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刘波教授基于亲和肽对蛋白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创新。在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基于亲和肽的cpFP探针,基于亲和肽的间充质干细胞活细胞可视化检测探针和基于亲和肽的高灵敏度电化学传感器这三种新型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常凌乾教授

  常凌乾教授作题为“单细胞诊疗生物芯片”的报告。他先介绍了纳米电穿孔的原理和主要工作器件。生物纳米芯片可用于医学方面的活细胞基因检测疾病、单细胞分析、器官原位导入、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和器官修复。团队与北京载愈共同合作,对这种生物芯片技术进行了产品转化,开发出纳米电导仪和细胞纳米电转仪。

  浙大化学系分析化学研究所 邬建敏教授

  邬建敏教授作题为“基于飞行时间质谱平台的组学诊断系统”的报告。他总结了诊断技术的演变过程:从单一标志物到多标志物,再到组学标志物定量线性思维和逻辑回归分值,最后到AI判别。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诊断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六种多样本多组学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可用于肿瘤筛查、辅助诊断和精准分型,以及其他慢性病诊疗方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张钧主任/教授

  张钧教授作题为“体外诊断仪器和检验医学互促发展”的报告。临床检验诊断的发展促进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模式与需求持续促进了临床检验诊断的发展。为了让检验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断,需要足够多高度可信的检验项目、良好的咨询服务能力、教育引领及拓展能力等服务职能、科普和公共等服务职能的并驾齐驱,还进一步详细介绍了检验项目对检测技术的需求。同时,他也讲解了对于检验诊断学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包括实验室的布局、设备选择、人员培训等方面。最后,张钧教授对精准医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他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技术的发展,精准医学将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李传宇博士

  李传宇博士作题为“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和仪器‘医工融合’研发探索”的报告。生物医学检验技术是疾病预防、治疗、预后评估的必要工具,体外诊断指标定量的新技术和仪器对于生物医学检测领域至关重要。李传宇博士分享了支撑现代现代体外诊断的两大核心因素—仪器和试剂,以及这两大因素是如何影响现代体外诊断发展的。最后,李传宇博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概况,并表示开展医工结合是苏州医工所的重要发展举措之一。

  上海市肺科医院 何雅億主任医师/教授

  何雅億教授作题为“分析仪器在肺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的报告。首先回顾了肺癌诊疗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接着,她详细介绍了一项团队的研究工作——针对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耐药后的精准治疗策略的探索。,还对肺癌精准诊疗的现状、团队研究以及学科支撑和上海市临床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最后,何雅德教授强调,分析仪器在肺癌精准诊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分析仪器的发展也推动了肺癌诊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浙江大学化学系 苏斌教授

  苏斌教授作题为“电化学传感器与健康检测和监测”的报告。团队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体外检测)和微针电化学与活体分析(健康监测)。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和分析速度快的特点。目前,微针电化学与活体分析主要应用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如糖尿病、高尿酸症、帕金森等。

  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国家专业实验室 刘清君所长/教授

  刘清军教授作题为“穿戴式与便携式生化传感检测”的报告。近年来,智能手机已逐步成为了一个全新的面向用户个体的移动检测新平台。他分享了生物医学传感与检测领域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基于智能手机移动检测,结合柔性贴皮式电子电路与器件,以及介入式与植入式器件和方法,对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化学生化传感检测等生物医学传感方法在可穿戴技术等方面上的生物医学应用。最后,刘清军教授表示,生化传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杭州师范大学 黄又举教授

  黄又举教授作题为“多色可视化生物传感器”的报告。黄又举教授讲解了对于多色可视化试剂盒的探索过程,和逻辑门驱动的双指标平衡刻蚀可视化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在肿瘤转移便携诊断的应用。其中,催化活性调控刻蚀,用于体外早期诊断的超灵敏可视化传感器。染料复合增强可视化策略,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便携诊断。

  浙江省省人民医院 (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检验医学部 吕建新教授

  吕建新教授作题为“分子诊断临床应用策略与展望”的报告。他详细列举了分子诊断技术的不同类型及其相较于传统诊断方法的优势,并分享了该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接着,又深入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当前应用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据他介绍,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检测,以及个体化用药和精准医疗等方面。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聂舟教授

  聂舟教授作题为“面向效应导向分析的合成生物学传感分子工具开发”的报告。他指出,新型污染物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环境监管需要高效的毒性分析技术来应对不断增长的化学品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聂舟教授构建了响应神经毒性真菌毒素和抗生素等环境污染物的适配体和别构转录因子等生物分子工具,并将它们与高效的Crispr-Cas信号放大系统相结合,开发出了快速、高灵敏的环境污染物生物分析新方法。此外,他还进一步开发了小型便携式荧光信号检测系统,有望为环境污染物的快速现场分析提供有效手段。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 段学欣教授

  段学欣教授作题为“千兆赫兹声波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报告。他主要介绍了特声波和声流体镊的工作原理、制造工艺、研究现状,以及在体外诊断中的分子诊断、生化检验等分支领域和生命科学的应用。据介绍,微流体技术由于具备体积小、消耗样本量少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即时检验系统中。这种技术无需复杂的泵阀系统,可以实现全血中肿瘤标志物的快速痕量免疫检测,检测灵敏度达到了医学检验的标准,真正实现了“样本进,结果出”的POCT微系统。

  杭州博日科技研发中心 刘志刚主任

  刘志刚主任作题为“全自动一体化分子诊断解决方案与应用”的报告。首先,他回顾了分子检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包括分子生物学时期和实验生物学时期的低、中、高端分子检测技术。他强调了分子检测在避免交叉感染方面的重要性。最后,刘志刚主任详细介绍了全自动一体化分子检测解决方案的设计思路。这个方案旨在实现自动化、高通量、高速度,并有效避免交叉污染。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李舟研究员

  李舟研究员作题为“自供电生物传感器件及应用”的报告。首先,李舟教授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组成、主要器件、发展趋势和生物自供电技术。李舟教授重点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生理信号的检测,利用穿戴式设备,实现对呼吸。脉搏等生理信号的精准采集,如自供电心内压传感器;另一种是对运动状态的检测,结合仿生结构、新型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于对运动状态状态和动作的识别,如磁驱动压电的可穿戴外骨骼系统。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蒲巧生教授

  蒲巧生教授作题目“微型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的制作及其电泳分析应用”的报告。他系统地探讨了激光光源、滤光片和光电检测元件对激光诱导荧光(LIF)检测性能的影响,并重点讲解了基于LIF制作产品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蒲教授介绍了一种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的微型LIF检测模块,其体积小巧,仅为38 X 51 X 12mm3。这种检测模块对荧光素钠的检出限可达0.04 nM,表现出极高的灵敏度和实用性。蒲教授还介绍了一种全功能掌上芯片电泳仪,其轻便易携,可直接通过笔记本电脑供电。此外,LIF检测器实现了多种待测物的分析,同时也可与其他分析仪器集成。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慈溪生物医学研究所 吴爱国研究员

  吴爱国研究员作题为“连续实时动态细胞活性检测仪研发”的报告。首先,吴爱国教授介绍了动态细胞活性检测分析仪器构造和功能拓展。团队基于细胞黏附性与其活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活性检测模型,并开发出来可以连续实时检测细胞活性的仪器。

  温州医科大学 王毅研究员

  王毅研究员作题为“无创生物分子传感和术中检测”的报告。他汇报了团队的主要研究工作—活体检测,利用高性能纳米材料结合电化学和拉曼光谱,实现穿戴式实时汗液乳酸、组织液无创血糖的检测,尿液分子和肿瘤标记物检测。王毅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些检测项目的工作原理和优势。另外重点介绍了SPR分子相互作用检测仪,这款仪器在市场上已经具备很大的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 徐宏首席研究员

  徐宏研究员作题为“超敏、多重生物检测传感与临床应用研究”的报告。她强调了当前蛋白/核酸检测领域对超高灵敏度、单反应多重生物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她介绍了一种“即插即用”型微球表面修饰策略。这种修饰策略采用了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功能微球,活性高,性能稳定,并可实现IVD化。并且,这种微球表面修饰策略,实现了对低丰度蛋白、核酸分子的超敏、单反应多指标数字式检测,并可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血液基生物标志物精准测定以及肿瘤的早筛早诊临床转化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疗器械创新研究院 潘挺睿执行院长

  潘挺睿院长作题为“触觉感知之柔性离电传感崛起”的报告。他表示,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持续的血液动力学监测,可以在管理高血压和预防灾难性心血管事件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报告中,他介绍了一种首次提出的可穿戴体征监护设备—柔性自适应穿戴式监护仪(FAST),能够以医疗级精度连续准确地监测血液动力学关键参数。FAST集成了高灵敏度和高柔性离子电子传感陈列,同时保持了医疗级的高精准度。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尤倩楠博士

  尤倩楠博士代董文飞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的报告。她指出,现有的传感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分析步骤繁琐、耗时长且测试成本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团队利用制备的功能纳米材料体系,构建了用于肿瘤细胞及外泌体分析应用的新平台。她详细讲述了优化传感器制备及检测相关步骤和操作参数的探索过程,并表示将继续致力于筛选新型纳米材料,开发和探索有前景的制备技术,拓展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诊断领域中的应用。

  深圳大学 许太林特聘研究员

  许太林特聘研究员作题为“超声富集分析技术”的报告。目前癌症诊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物标志物含量低、检测难,样本需求量大,而复杂体系的分离富集是实现快速准确检测的重要前提,也一直是化学测量学科的重要课题。许太林研究员介绍了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讲解了设计的基于声学操纵微纳颗粒的富集分析系统。这种富集分析系统为微纳尺度样品中痕量疾病标志物的超灵敏富集和分析提供了高效可行的前处理方案。

  至此,ACAIC 2023分论坛——体外诊断仪器创新论坛圆满结束。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将转化为对医学技术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深度思考,为医学检测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分析仪器分会微信公众号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大厦E座507A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杨老师(ACAIC)、李老师(会员/标准/朱良漪奖)、刘老师(行研)、秦老师(信息化)

联系电话:010-58851186

邮 箱:info@fxxh.org.cn

Copyright©2012-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239号
Baidu
map